前幾天適逢指考,我看見今周刊的一篇書摘寫著兩個興趣與父母期望相反的高三生,最後選擇妥協登記父母期望科系的故事。
故事一的學生A,學測成績非常漂亮,75滿級分,他一心熱愛各種昆蟲鳥獸,更立志走遍各個的森林,早就想好自己要填台灣大學森林資源學系的A,卻在最後一刻被老師用不要讓父母傷心、失望的話術說服,按照父母的期望填上醫科的志願,守護森林的願望恐怕只能等成為名醫後創立基金會實現。
故事二的學生B,同樣可以念台大醫學系,但比起醫學他更愛化學,B從小和母親相依為命,母親一發現B居然棄醫學不念要唸化學時,選擇用吞下半瓶安眠藥的方式來情緒勒索兒子改變志願,最後母親成功了,畢竟對兒子來說,比起母親,化學根本不算什麼。
小時候我曾經看過一套歷史叢書,書中介紹一位知名的歷史人物,羅馬第一個皇帝:奧古斯都。奧古斯都是文藝保護人,他讓該成為詩人的人成為詩人、讓該成為畫家的人成為畫家、讓該成為雕塑家的人成為雕塑家。
我心嚮往之,這樣一個可以讓每個人都按照自己的天賦、興趣,發展自己人生的社會,就是我一生的追求。
遺憾的是,現在的台灣社會,成功只有一種模版。
看著昆蟲時眼睛裡的光,看著燒杯裡溶液顏色變化時臉上的笑容,都不重要,偶爾會跟你説:【當興趣就好】。
小時候是否做過很多夢?你想做什麼?太空人、賽車手、還是總統?
我真正下定決心要當律師是在小六,還記得我當初眼神堅定地跟家人們分享這個夢想的模樣,幸福的是家人們都十分支持我,還成為我堅實的後盾。
這是非常幸運的,因為時至今日,仍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實現自己理想的職業。
夜深人靜、午夜夢迴,看著奧運轉播的工程師,盯著兒子獨角仙昆蟲盒的醫師,不知道還記不記得自己眼裡曾經閃爍的光芒?
你呢?想去彈一會鋼琴,還是拾起畫筆了嗎?
#奶爸律師
#陳又新